第十六章 西部人的西部精神(4) (1)
關燈
小
中
大
八
嗡嘛呢叭咪吽是發自青藏高原的聲音,是能夠代表歷史、生活、藝術、宗教的肺腑之聲。我認識一個叫馬尚春的山東旅行者,他曾經四次來到青藏高原,一方面搜集他的研究對象——廢墟,一方面就是為了寫一本關於六字真言的書。他在十多年前第一次來青藏高原時就告訴我:“常常念誦和接觸六字真言的人,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一種神妙的感覺,就像醍醐灌頂、甘露澆身,妙不可言。醍醐是什麽?是天賜的牛奶,是一種能讓你從迷沌渾然中一下子澄澈透明的慧芒;牛奶是植物的精華,慧芒是思想的光射,是穿透一切精神黑暗的子彈。這些都是需要好好愛護、牢記心間的,因為一切唯心才能運轉。至於甘露,那一定存在於高原的眼睛裏,高原的眼睛就是佛的慧眼,凡是好男好女,逢甘遇露的機會篤定是很多很多的,就看你是不是把它當作甘露對待了,還是那句話,一切唯心。說實在的,我在青藏高原旅行的最大收獲,便是用心靈擁抱了六字真言而不僅僅是用腦子理解了六字真言。”
馬尚春曾經給我主持的報紙副刊投過稿,我對懷有信仰並且有所證悟、有所得道的人一向十分看重,毫不猶豫地發表了他的文章,其中的一段是這樣的:“有一天我想到,人生差不多是求之不得、得之不求的,既然如此,一切努力又都何苦呢?‘撲向襟懷的不是女人’,‘撲向河岸的不是浪花’,這兩句話怎麽解釋都可以。把真理創造成因果,創造成虛無,那就放之四海而皆準了。佛說: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成大道。我有時候想,這空空是什麽?想通了又想,如果把文章也做成空空,那不知會是什麽?更令人焦慮的是,喜歡讀文章的人是絕對不喜歡空空的,所以只要文章存在,就好像永遠空空不了。難怪古今中外以文章成大道者鳳毛麟角。”
我直到現在也無法評判他的話是否可以影響我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旅行者在青藏高原的感悟,我很願意把它引用在這裏。他又說:
“有一種情緒無喜無憂,這時候你的戀人送來懾人的艷光然後就徹夜不歸了,你憂是不憂?有一種文字無拘無束,這時候有權威告訴你,這不是外國你胡寫什麽?你理是不理?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那還能寫文章?還能著書立說?所以我常常在得道與做文章之間選擇,選擇沒有結果,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有個古人胡扯什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照這樣寫文章非把自己寫成聖人不可。但已經有了聖人,就不必再有了。所以我有時候很載道,很道德,很憤慨,很悲壯;有時候又把所有的都丟棄,都背叛了。是我背叛了古人的胡扯,還是古人背叛了我的胡扯?又有誰說得清呢?當我在青藏高原徒步行走的時候,我發現說不清是對的,時間沒有先後,空間沒有頭尾,我們以為自己正在走向未來,而未來卻正在走向過去。未來是過去的重覆,明天是昨天的重覆,歷史是重覆,生命是重覆,青藏高原的崛起是重覆,整個地球的形成和毀滅都是重覆,那麽宇宙呢?此宇宙是彼宇宙的重覆?那麽我自己呢?我是誰的重覆?一個人要是能夠找到自己是誰的重覆,那就太有意思了。”
他的思考說明他有一些高度科學化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開闊而悲壯。但我以為這僅僅是思想的發端,青藏高原饋贈給他的感悟還不是最好的,他必須再來一次或幾次,多住些日子,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旅行。
對他從事的廢墟研究他是這樣說的:“我在青藏高原看到了那麽多圮毀的廢墟——兩千多年前的古城,發掘於地下的村落,拓荒者的幹打壘,土法上馬的煉鋼爐,知青們的土窯洞,還有被遺棄在大戈壁中的石油城,築路工人的土坯房,移民的家園,以及荒原上大片大片的墓地,都在風雨的磨損中悄悄地消失著。我曾有過廢墟之戀,曾想把中國所有的廢墟都拍下來,集納成冊。可是如今,廢墟的載體以及全部的思想也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成了廢墟,我還戀它幹什麽?還是佛的見解高明:萬般神通皆小術,惟有空空成大道。”
——青藏高原,是佛的高原,是空空高原,是大道高原。
九
有的旅行者來到青藏高原既不是為了自然也不是為了宗教,而是為了搜集和觀賞民族風俗。他們大多具備文化人類學的眼光,當然比我更明白,即使是同一座高原、同一片天空、同一個民族和同一種信仰,其民俗的表現形態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屢屢向我打聽:哪個地方的藏族民俗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我的回答往往是這樣的:概略地說,游牧地區的民俗粗獷而單純,註重的是人畜平安;農耕地區的民俗細膩而繁縟,註重的是春種秋收;中心地區的民俗華麗而隆重,註重的是儀規和氣氛的渲染;邊遠地區的民俗古老而神秘,註重的是內容和心靈的表達。所以對一個民俗愛好者來說,他要想接觸到原始宗教統攝下的古老習俗,就必須深入到那些邊遠藏地的溝溝窪窪、村村寨寨裏,等待節日祭祀的到來,等待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發生。然而,登上青藏高原,並不是越往裏走就越邊遠,因為邊遠的概念一方面是相對於內地、著眼於全國,一方面又是相對於城市、著眼於藏族聚居區內部。相對於內地的時候,青海和西藏都應該是邊遠地區;著眼於以藏族為主要居民的整個藏聚居區的時候,它的邊遠地區就很難一句話說清了。整個藏族聚居區的中心是拉薩,理論上講,離拉薩越遠就越是邊遠地區,但實際上離拉薩越遠就越接近了內地,在這樣的地方當然不可能找到最古老、最純粹、最具代表性的藏族的風俗。據我的見聞,只有在那些離內地很遠、離拉薩同樣也很遠的地方,才是藏族習俗精華的溫床和原始習俗經典的保留地。具體地說,就是地處青藏交接處而又屬於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以及藏北安多、聶榮以東黑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還有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靠近西藏、青海的一角(據說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也有不少藏族習俗的古老遺存,但我沒去過那裏,惴惴乎不敢妄言)。它們離世俗的中心內地有上千公裏,離藏傳佛教的中心拉薩也有上千公裏,是一些具有雙重邊緣特點的區域。在這些地方,你能看到在拉薩四周甚至整個西藏都稀有其類的古羌人(形成現代藏族的一支古老民族)舞蹈、原始春祭、六月儺祭、於菟(虎)崇拜、生殖崇拜、山神奉祀、說唱藝術、圖騰表演、喪葬儀式、婚禮場面、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部落痕跡、土司制度、藏醫藏藥、以命價賠償和血價賠償為核心的習慣法規,以及服飾、面具、日常用品等等。當然,這些地方的民俗並不是藏族古老習俗的全部,而只是保存完整、異化較少、相當珍貴的一部分。從民俗的數量和品類上來說,更多更齊備的當然還是應該在西藏腹地。如果一個文化人類學者在那些具有雙重邊緣特點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再去西藏深處以及圍繞著拉薩搜集民俗,他的收獲就一定是車載鬥量的。
祈願民俗吉祥,祈願旅行者吉祥,祈願青藏高原吉祥再吉祥。
因斷裂而凹凸的世界屋脊
一
我一直認為,青藏高原的近代和當代是燦爛的巫術年代的回光返照。根據遺存至今的羌人儺舞的演示,在那個透明而空靈的巫術年代,應該有一頭野牦牛漫步在高原之野,它是大地和生靈的象征,是一個主宰著草原和農田的神。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兇猛地沖向了海底沙礫沈澱而成的高大石壁,碩大的頭顱頓時迸裂,鮮血嘩嘩流淌。石壁轟然崩塌了,沙石礫塊瞬間掩埋了那個胸腹大起大伏的黑色雄健的軀體。多少世紀過去了,跋涉者發現了它,迷醉於歷史的思想者掘起了它,喟然一聲驚嘆:“哦,化石。”
這樣的化石出現在那些被稱做荒原的地方,在喜馬拉雅山脈,在唐古拉高野,在柴達木盆地,在一切有人類痕跡的荒曠之地。牦牛,不管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都是人類的伴生物,都是遙遠的巫術年代留給今天的圖騰。在牛圖騰的關照之下,荒原上,原初意識林支撐起了殘缺不全的人類理性大廈。在它的四周,草潮無際,悲愴蒼茫,被戰刀刈折了的最後一顆人頭又被馬蹄揚起的風塵卷走了,恐怖啊!倏然之間,掠過那個偉大的地理發現時代。古人猿的那一泡滂沱大尿,一眨眼功夫,便被文明人命名成了青海湖。
在那個早晨,在那次血淋淋的分娩中,野牦牛的妻子,那個光艷照人的鹿目女,用白色絮棉的長袖輕拂出了青藏高原的黎明,人類和新生代第四紀和蛋清一樣凝固的世紀初一起從迷霧中淡出。而孿生的黃昏和黃風,以不可遏制的情態氣勢,將鹿目女淩空托起。這是一次只為了和太陽擁抱的升高,這樣的升高讓鹿目女看清了青藏高原——大地溫床的模樣。終於可以繁衍了,鹿目女,在雄性的懷抱裏,在一切雄性的懷抱裏,蕩笑出一個個永恒的瞬間,繼而喘息,一氣呵成,喜馬拉雅高賦,珠穆朗瑪文章。
誕生了,又一次誕生了,青藏高原那崛起的屋脊和人群。他們是野牦牛的兒女,是陽光照耀和河水滋潤的生命。憂傷的太陽神熱望著她們的兄弟姐妹,在臉頰上塗抹著世界屋脊的印記,紫暈深深。
走向老時代的末尾,走向新時代的開端,人心全是信息城。荒原之上,鹿目女的眼睛就像一對小太陽,以顫動彎曲的波光,掃視著信息城帶來的變化,就像一只白唇鹿望著叉叉獵槍、黑洞洞的槍管。
又是一次真正的創世——用一個個彩色的實體填補著一個個無色的空間:高樓大廈、飛機電話、資源優勢、吸引投資、高精技術、國際競爭、貿易大戰、反對壟斷、工業社會、商業繁榮、電子家庭、全球意識、開發西部、環境保護、財富夢想、反恐聯盟、選擇繆斯、迎接挑戰,古絲綢之路變成了美女鋼鐵之路,唐蕃古道早已是衛星輻射之道。兩大都市——拉薩和西寧正在成為鋼筋水泥統治下的中國西陲大都市,連昆侖山腳下的格爾木,連藏北高原上的那曲,以及藏東的昌都和藏南的日喀則,都已經穿起了城市文明的外衣,盡管古銅色的裸體上依然散發著原始陽光照射下的草原氣息。人們用難以名狀的驚訝、竊喜、懷疑和害怕,跳進沐浴節的暖流裏,搏擊著被曙色染紅的陌生浪花,不由自主地走向了黎明後的嬗變。
這樣的嬗變是心理的也是人格的,是傳統的集體貧賤主義到現代的個人富裕主義的轉換,是邊疆政策中“只有封閉和落後才會平安”到“只有開放和進步才會穩定”的轉換。過去那種只要“不出亂子”(這在西部歷來是上一級領導對下一級領導首要的也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好領導的看法,那種只要不繁榮、不發達就不會出亂子的看法,現在是斷斷乎行不通了。因為事實早已經證明,越是不發展經濟的地方越容易出亂子。而發展經濟的意義恰恰就在於使生活從單一而貧乏的政治內容走向多元而豐富的物質追求,就在於隨著物質追求的有可能實現和生活水準的有可能提高,使人們更有興趣關註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過去是窮則思變,不是往好處變,而是往亂處也就是往更壞處變,雖說“不出亂子”是唯一的強調,但在老百姓的潛意識裏,期待往往是相反的,因為如果不出點亂子,他們乏味的生活該如何打發呢?這就是近代中國所有的政治運動在邊遠地區往往比中心地帶鬧得更兇猛、更殘忍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內地和邊疆在經濟生活上過於強烈的反差,往往會使邊疆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而失衡的心理往往又是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基礎。與窮則思變相對的,是富則思定,只要有了財富的積累和財富的有希望積累,只要有了對私有財產的無盡渴求和守住財產的沖動,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出亂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政策千萬不要變。”這樣一來,人們的視野驟然開闊而目的卻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不出亂子”就不僅僅是一種施政綱領,更是老百姓的自覺要求。經濟意義上的開發西部,獲得的結果卻遠遠超出了發展經濟的範疇。尤其是當今世界,當反對恐怖主義和維護國家統一已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裂而日益成為所有正義國家、正派政府的共同行動的時候,我們對新一輪的創世活動就不能不重新認識並給於一定的評價了。
二
然而,我們的準備畢竟不足,對一些人來說,姍姍來遲、緩緩搖擺的嬗變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有著難以接受的迅速和劇烈。兩種觀點和兩種感情針鋒相對:難道青藏高原的原始古樸就要消失在開發建設的五光十色中?難道虛靜的原野、寂曠的山脈、純潔的聖地就要消失在泛濫的物欲、世俗的潮流、嘈雜的市聲裏?一個理性的民族,必須把保護自己和發展自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的特色也就一定不能有效地實現發展自己的目標,誰也沒有權利借口開發建設而讓原有的青藏特色消失殆盡。回答這樣的詰問是艱難的,因為民風的本色、宗教的傳統和自然的高曠,永遠是世界註目於青藏高原的三個巨大理由。於是繞開正面回答,以詰問對付詰問的方式便出現在我們的報章雜志和電視節目裏:難道越古老越神秘越原始越傳統就越有價值?難道因了我們的欣賞,牧民就應該永遠去住四面透風的帳房,去過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而拒絕搬進定居點的雕房或高樓大廈?難道為了滿足外界的好奇,就必須讓青藏本土的居民永遠都是鉆進羊皮筏子渡河,背著木桶運水,趕著牦牛去五百裏以外換鹽易糧?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任何形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以犧牲本民族的固有習俗為抵償的,誰也沒有權利借口保護青藏特色而讓民眾永遠生活在顫動的溫飽線之下。人類理性的體現只應該是走向現代而決不應該是回歸原始。回答這樣的詰問同樣也是艱難的,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類理性法庭,並沒有公認的審判一切非理性言行的客觀準則。我們的出發點充滿了主體精神的膨脹和武斷,我們給自己的言說披上了“歷史主義+蒙昧主義”和“理想主義+功利主義”的外衣,使它們在受到時間的審判之前,始終都有一種合法的自然也是合乎邏輯的表現形式。然而,言辭的暗淡並不妨礙心靈的燦爛。我們假設理性法庭是存在的,假設它已經給我們至少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切都必須在理性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出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否則就將是一種永遠都面臨懲罰的存在。
似乎是恍然大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看到了產生於美國的西部電影,突然意識到,中國也有自己的西部,中國的西部不也是荒原連片、馬牛成群的嗎?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就不能有自己的西部電影呢?報紙和電視開始大肆鼓吹,關於西部電影以及西部文學的話題儼然成了主流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結果是,真正的西部電影倒並沒有拍出幾部,電影的主角西部牛仔卻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其基本特征便是藍色帆布對人體的包裝——硬邦邦的牛仔服裝尤其是牛仔褲突如其來地時尚化、流行化了。可以確切地說,牛仔褲在中國的流行最早的發端便是西部而不是較為發達、較為開放的東部沿海。西部也因此最早有了對牛仔褲的可笑可嘆的反動:一個大學二年級的男性班主任居然向全班宣布:“我看穿牛仔褲的統統都是流氓。”一個官員居然提議:“公安局要負起責任來,借這次嚴打,把那些穿牛仔褲的流氓好好管一管。”這就是先鋒的代價,是讓我們可以咀嚼一番的歷史風波的一塵一煙。
1983年5月,在雄黃萬裏的柴達木,在石油基地的冷湖鎮的那條清靜幽冷的街道上,在白天觸眼即是的牛仔褲消失以後,我註望無涯古漠那遼遠的地平線,突然想到,產生於美國西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牛仔褲,在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淋、更新換代之後,驀然出現在中國西部的遠荒大漠裏,出現在以天玄地黃為背景自卑地蠕動生存著的人群裏,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是有幸還是不幸?但不管怎麽說,這種縱越歷史長河、橫跨萬裏大山的聯系,讓我們的空間意識不由得博大而超然起來,思想也因之無邊無際、無古無今了。
牛仔褲是文化之一種,牛仔褲的被接受和被欣賞無疑是文化輸入的結果。它曾經無形中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情趣,引起了西部人關於美醜觀的雖然短暫卻異常強烈的沖突。而這種文化心理的變化和沖撞又無時不在體現新觀念的萌動和舊意識的動搖,一貫不敢正視人體線條美的東方禮教即使在荒遠的中國西部也會神經質地慌悚不安起來。
輻射——文化向心理的多側面、多角度的進攻,已經征服和正在征服著不同層次的西部人。一個簡單的道理直到幾年之後才豁然明朗:不是由於牛仔褲造就了流氓,而是即使是流氓,即使是那些在人性崩潰的邊緣苦苦掙紮的人痞,也殘存著一些對美、對時尚、對牛仔褲的恭敬。如果現在還有人公開站出來,指責只要是穿了牛仔褲的人便會圖謀不軌,便屬於流氓一類,連真正的流氓也要驚楞起面孔大惑不解了。
遺憾的是,直到現在,即使牛仔服裝已經普及得幾乎成了一切階層的便裝或工作服,它依然沒有在中國西部培養出地道的美國式牛仔;或者說,在中國西部,真正的牛仔都是不穿牛仔服裝的,他們依然穿著寬松的皮袍,露著一只臂膀,騎在馬上,晨出暮歸。他們是牛羊的主人,是牧人,他們至今過著單調而艱辛的日子,從來不知道牛仔是什麽,更不知道在內地有些人的眼裏,他們便是本國西部牛仔的樣板。
這就是文化輸入的錯位,是傳統和時尚的距離。它說明發展新生活並不意味著消滅舊秩序,現代文明和原始古樸並不是一對互相見不得的冤家,我們面對的也並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在生活的潮流裏,完全可以做到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關鍵是認同,是願望是否已經主宰你的行動,是信息的接受和傳播是否已經形成了某一局部、某一區域或某一人群的“國民心理”。在這裏,最可怕的,應該是把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說成是忠於傳統、尊重習慣,又把真正的忠於傳統、尊重習慣說成是愚昧無知、冥頑不靈。也就是說你打算用什麽樣的“國民心理”來對待青藏高原的“國民心理”,因為國民心理永遠是衡量先進與落後的第一尺度。
三
酒場,在晚春的飛雪中飄來逸去,像一葉熱烘烘的輕舟。拋遠了人生的裝腔作勢,忘卻了痛苦的聲嘶力竭;做作的張狂,矯情的掩飾,唯我獨尊的二郎腿悠悠翹起,尖頭皮鞋上閃爍一團航標似的熒光;失意者爽朗的笑聲,得意者莫名的嘆息。歇斯底裏和葡萄美酒的交媾,眨眼間分娩出一個強健的兒子來,那便是瞬間超脫。在這種場合,你可以覓到各種身份的人:整天於書齋獨對寂寞面壁懸想的學者,來自草原深處那些科研單位和保密工廠的感傷的小布爾喬亞,已經由粗獷和豪放轉向細膩和沈默的石油工人,從課堂中走來的帶著浮躁不安的時代色彩的研究生,躋身財富世界的稱職或不稱職的企業家,整日給七八歲的孫子傳播牢騷情緒的離休老幹部,還有作家、商人、官吏以及連自己也說不清整天在幹什麽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對酒場的熱衷並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只是為了熱鬧一番,為了證實自己在人群中的存在。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在枯燥寂寞地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何不向幾個熟識的人談談自己的苦惱呢,何不來感受一下別人對自己的關心、羨慕或者怨怒呢。而產生這種想法的前提便是那種由經濟發展、激烈競爭和心靈隔膜帶來的人的孤獨感,它讓酒場上的瞬間超脫充滿了對傳統的平靜生活的留戀和競爭疲憊後的惆悵。“誰說寂寞出成果?胡說八道。”“我說的。我還說過,明哲之士不在人群裏謀求虛榮,而是設法避開大千世界尋找孤獨。”“我想起來了,你是在一篇文章裏說的,不過你做不到,你也不是什麽明哲之士,你是最不能孤獨的,坐在書齋裏,整天想著怎麽撈錢,結果是學問沒做成,錢也沒撈上。”“你怎麽知道我學問沒做成?我的學問就是:如何面對失敗。”我對這樣的對話很感興趣,它發生在兩個知識分子之間,讓人多少能夠猜測到一點他們內心的尷尬。
也是在酒場上,A君醉了。A君是“第三者浪潮”中一朵燦煜的浪花,既有楔入行為,又有做烏龜的境遇,可悲也可喜。整個過程中,他都在不斷強化自己的個性,卻又無從體現男子漢的風格,今天在這個女人面前保證,明天在那個女人面前發誓,男人的精神氣質在這種無休止的發誓和保證中日益地無光無亮了。他迅速地失戀,妻子和情婦(不止一個)都開始嫌棄他,那指責他的話幾乎是商量好了的:“沒出息。”於是他也成了一個孤獨者,孤芳自賞,孤影自憐,孤寂無告。作為朋友,我曾經指責過他。他說:“你別假正經了,大多數人還不是跟我一樣。我只不過是暴露了,而他們卻善於偽裝和包藏。要知道,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動力,我們西部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這裏的人不敢大膽公開地喜新厭舊,或者說缺少腳踩兩只船的藝術。”
道德的犧牲果真能夠換來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這是值得商榷的。期望不等於現實,他的痛苦盡管可以看作是文明發展和經濟繁榮的伴生物,但直接的原因仍然是沒有一個和一己之觀念同步發展的環境,心靈和肉體還不能從生存的困擾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卻又要強迫自己放蕩不羈,我行我素,怎麽能夠心情舒暢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對於我們,對於西部的生活,永遠都只是一個寓言。
酒已過半,殘湯和剩菜炫耀著自己被人吃掉的榮光。A君拉我來到長沙發的一角,主動“交代”了他跟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姑娘交往的全過程。那天,他在電影院門前躊躇,想看一場電影又拿不定主意。一個姑娘突然橫擋在他面前說:“想看電影嗎?”他搖頭。姑娘又說:“那……陪我吃頓飯怎麽樣?”他去了。飯後,在她的單身宿舍裏,在她那掛滿了小布人、小動物的床上,他明白了這個既有固定職業又不缺錢花的姑娘肉體和心靈的潮動:由封閉到開放的一種畸形爆發——性機能亢進。她以為只有放縱自己才算對得起人生,才算是一個有現代味兒的女性。“她是幹什麽工作的?叫什麽?”我問A君。A君說:“不知道。”又說:“這方面你不懂,你得向我請教。人的生存依賴於人的群體性,過去,男女是以了解和感情為聯系紐帶的;現在,人追求瞬間溫存,追求一夜情,追求那種不需要感情交流和心靈碰撞的純粹的性交往。也就是說,我們都認為,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前提下,肉體的融合才會是健康的、理智的和幸福的。”我挖苦地說:“既然這樣,你們怎麽又分手了呢?”他說:“那是因為她要求我一個星期不要回家,一個星期都待在她那裏,這怎麽可能呢?太霸道了。”
我說:“那麽以後呢?以後你是不是還想繼續你的追求?”他說:“我不追求這個追求什麽?想出國沒錢也沒門路,想當官沒本事也沒後臺,想去基層豁命幹他幾年,再一步一步爬上來,老婆又不讓走。那好,那咱就坐下來搞點學問吧,可人家在發展航天技術,在折騰商品經濟,在辦公司搞企業進軍世界五百強,我只能搗鼓幾篇研究漢藏史的文章,有什麽意思呢?沒勁,真沒勁,現代社會是不需要了解歷史對今天的意義和作用的。你知道,上大學時,我寫過一篇《唐番古道流變考》,因為想發表在校刊上,還去校刊編輯的家裏幫他打煤磚,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可笑。有一段時間,我又想搞哲學,想從哲學的角度詮釋藏傳佛教,結果我發現,佛理是清高的,它提倡一心觀照緣起性空的諦理,不為虛妄的外界所迷惑,提倡‘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功夫。而對一個沒有慧根的俗人來說,一旦明白了藏傳佛教的哲學含義,你就什麽心思也沒有了,你就會感到,面對一切你只能有一種態度,那就是無所適從。”
四
有人說,哲學就是尋找家園,而且是帶著鄉愁尋找家園。家園是什麽?一個人造宇宙,一處心靈歸宿,一種精神寄托。在這個一切都還不能以好壞論處的年代裏,在這片滯重的高原厚土上,尋找家園時的無所適從顯然要比拘泥成法、固守卑陋更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無所適從的迷茫中,那些認識到了命運的殘酷而去向殘酷挑戰的人,才顯得多愁善感、思慮重重。
正是春天,我來到了位於塔裏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交界處的茫崖石棉礦。一連幾天,都是荒風暴起,粉塵彌漫,一片混沌景象。就在這種天地未開的景象中,我和石棉礦的副礦長張居安進行著一種心靈感應式的接觸。我發現他有自己獨特的笑聲,尖細得有些滑稽,像是自我解嘲,又像是傲觀人世的豁達。他還會怪模怪樣地聳肩,寓意覆雜:自鳴得意、無可奈何、悲觀傷懷、逢場作戲,好像什麽都在其中了。但不管我怎樣感覺他,他都是一個典型的西部企業家,為人講信用,處世重義氣,自信自負,又具有落荒人的狡黠和幽默。還有就是,和內地企業家的油頭粉面、西裝革履不同,他留著一頭藝術家一樣的長發,緊裹著一件米色風衣,一副隨時都在行動,從來不知道養尊處優的樣子。
他說:“我是浙江寧波人,上海建材學校畢業,留校工作了一年,月工資只有三十五元一角,除了自己吃用和贍養家中老人,還想買書,想抽煙,想看電影,想逛蘇杭,還想穿好吃好玩好。窮,沒錢,開始是自輕自賤,後來就想擺脫,擺脫那種打著赤腳想天堂的境況。這樣,在1966年當有人動員我支援大西北時,我說,你不用費口舌,我去就是了。來石棉礦的頭幾年,我當司機,一月一百零六元的工資,高興得很哪,訂了一份報紙,買了許多書。別人奇怪,這個跑車的,看書竟比睡覺還過癮。……1983年,我當了副礦長,名利思想雪淡,也無所謂身份感。但我還是希望這個礦好起來。我讀了許多書,包括馬列主義的,雖然沒有深鉆,但作為某種場合的辯論需要還是夠用的。我是個有毛病的爭議人物,但這並不影響我開展工作。在礦上我有強大的實力,所有部門都會被我指揮得團團轉。我有威望,關鍵時刻能和工人一起沖上去,待人以誠,不說謊話,對工人的要求從不以‘研究研究’來搪塞,要辦就辦,不辦,一二三,說明情由。我精通業務,還有一套隨時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本事。在我周圍,有幾個人起著智囊團的作用,哪些問題該找哪些人商量,我一清二楚。老實說,論我的能力,當副礦長,是輕而易舉的。對錢,我也有考慮。錢對人有好處,我個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吃虧就吃在沒錢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嗡嘛呢叭咪吽是發自青藏高原的聲音,是能夠代表歷史、生活、藝術、宗教的肺腑之聲。我認識一個叫馬尚春的山東旅行者,他曾經四次來到青藏高原,一方面搜集他的研究對象——廢墟,一方面就是為了寫一本關於六字真言的書。他在十多年前第一次來青藏高原時就告訴我:“常常念誦和接觸六字真言的人,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一種神妙的感覺,就像醍醐灌頂、甘露澆身,妙不可言。醍醐是什麽?是天賜的牛奶,是一種能讓你從迷沌渾然中一下子澄澈透明的慧芒;牛奶是植物的精華,慧芒是思想的光射,是穿透一切精神黑暗的子彈。這些都是需要好好愛護、牢記心間的,因為一切唯心才能運轉。至於甘露,那一定存在於高原的眼睛裏,高原的眼睛就是佛的慧眼,凡是好男好女,逢甘遇露的機會篤定是很多很多的,就看你是不是把它當作甘露對待了,還是那句話,一切唯心。說實在的,我在青藏高原旅行的最大收獲,便是用心靈擁抱了六字真言而不僅僅是用腦子理解了六字真言。”
馬尚春曾經給我主持的報紙副刊投過稿,我對懷有信仰並且有所證悟、有所得道的人一向十分看重,毫不猶豫地發表了他的文章,其中的一段是這樣的:“有一天我想到,人生差不多是求之不得、得之不求的,既然如此,一切努力又都何苦呢?‘撲向襟懷的不是女人’,‘撲向河岸的不是浪花’,這兩句話怎麽解釋都可以。把真理創造成因果,創造成虛無,那就放之四海而皆準了。佛說: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成大道。我有時候想,這空空是什麽?想通了又想,如果把文章也做成空空,那不知會是什麽?更令人焦慮的是,喜歡讀文章的人是絕對不喜歡空空的,所以只要文章存在,就好像永遠空空不了。難怪古今中外以文章成大道者鳳毛麟角。”
我直到現在也無法評判他的話是否可以影響我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旅行者在青藏高原的感悟,我很願意把它引用在這裏。他又說:
“有一種情緒無喜無憂,這時候你的戀人送來懾人的艷光然後就徹夜不歸了,你憂是不憂?有一種文字無拘無束,這時候有權威告訴你,這不是外國你胡寫什麽?你理是不理?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那還能寫文章?還能著書立說?所以我常常在得道與做文章之間選擇,選擇沒有結果,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有個古人胡扯什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照這樣寫文章非把自己寫成聖人不可。但已經有了聖人,就不必再有了。所以我有時候很載道,很道德,很憤慨,很悲壯;有時候又把所有的都丟棄,都背叛了。是我背叛了古人的胡扯,還是古人背叛了我的胡扯?又有誰說得清呢?當我在青藏高原徒步行走的時候,我發現說不清是對的,時間沒有先後,空間沒有頭尾,我們以為自己正在走向未來,而未來卻正在走向過去。未來是過去的重覆,明天是昨天的重覆,歷史是重覆,生命是重覆,青藏高原的崛起是重覆,整個地球的形成和毀滅都是重覆,那麽宇宙呢?此宇宙是彼宇宙的重覆?那麽我自己呢?我是誰的重覆?一個人要是能夠找到自己是誰的重覆,那就太有意思了。”
他的思考說明他有一些高度科學化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開闊而悲壯。但我以為這僅僅是思想的發端,青藏高原饋贈給他的感悟還不是最好的,他必須再來一次或幾次,多住些日子,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旅行。
對他從事的廢墟研究他是這樣說的:“我在青藏高原看到了那麽多圮毀的廢墟——兩千多年前的古城,發掘於地下的村落,拓荒者的幹打壘,土法上馬的煉鋼爐,知青們的土窯洞,還有被遺棄在大戈壁中的石油城,築路工人的土坯房,移民的家園,以及荒原上大片大片的墓地,都在風雨的磨損中悄悄地消失著。我曾有過廢墟之戀,曾想把中國所有的廢墟都拍下來,集納成冊。可是如今,廢墟的載體以及全部的思想也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成了廢墟,我還戀它幹什麽?還是佛的見解高明:萬般神通皆小術,惟有空空成大道。”
——青藏高原,是佛的高原,是空空高原,是大道高原。
九
有的旅行者來到青藏高原既不是為了自然也不是為了宗教,而是為了搜集和觀賞民族風俗。他們大多具備文化人類學的眼光,當然比我更明白,即使是同一座高原、同一片天空、同一個民族和同一種信仰,其民俗的表現形態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屢屢向我打聽:哪個地方的藏族民俗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我的回答往往是這樣的:概略地說,游牧地區的民俗粗獷而單純,註重的是人畜平安;農耕地區的民俗細膩而繁縟,註重的是春種秋收;中心地區的民俗華麗而隆重,註重的是儀規和氣氛的渲染;邊遠地區的民俗古老而神秘,註重的是內容和心靈的表達。所以對一個民俗愛好者來說,他要想接觸到原始宗教統攝下的古老習俗,就必須深入到那些邊遠藏地的溝溝窪窪、村村寨寨裏,等待節日祭祀的到來,等待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發生。然而,登上青藏高原,並不是越往裏走就越邊遠,因為邊遠的概念一方面是相對於內地、著眼於全國,一方面又是相對於城市、著眼於藏族聚居區內部。相對於內地的時候,青海和西藏都應該是邊遠地區;著眼於以藏族為主要居民的整個藏聚居區的時候,它的邊遠地區就很難一句話說清了。整個藏族聚居區的中心是拉薩,理論上講,離拉薩越遠就越是邊遠地區,但實際上離拉薩越遠就越接近了內地,在這樣的地方當然不可能找到最古老、最純粹、最具代表性的藏族的風俗。據我的見聞,只有在那些離內地很遠、離拉薩同樣也很遠的地方,才是藏族習俗精華的溫床和原始習俗經典的保留地。具體地說,就是地處青藏交接處而又屬於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以及藏北安多、聶榮以東黑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還有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靠近西藏、青海的一角(據說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也有不少藏族習俗的古老遺存,但我沒去過那裏,惴惴乎不敢妄言)。它們離世俗的中心內地有上千公裏,離藏傳佛教的中心拉薩也有上千公裏,是一些具有雙重邊緣特點的區域。在這些地方,你能看到在拉薩四周甚至整個西藏都稀有其類的古羌人(形成現代藏族的一支古老民族)舞蹈、原始春祭、六月儺祭、於菟(虎)崇拜、生殖崇拜、山神奉祀、說唱藝術、圖騰表演、喪葬儀式、婚禮場面、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部落痕跡、土司制度、藏醫藏藥、以命價賠償和血價賠償為核心的習慣法規,以及服飾、面具、日常用品等等。當然,這些地方的民俗並不是藏族古老習俗的全部,而只是保存完整、異化較少、相當珍貴的一部分。從民俗的數量和品類上來說,更多更齊備的當然還是應該在西藏腹地。如果一個文化人類學者在那些具有雙重邊緣特點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再去西藏深處以及圍繞著拉薩搜集民俗,他的收獲就一定是車載鬥量的。
祈願民俗吉祥,祈願旅行者吉祥,祈願青藏高原吉祥再吉祥。
因斷裂而凹凸的世界屋脊
一
我一直認為,青藏高原的近代和當代是燦爛的巫術年代的回光返照。根據遺存至今的羌人儺舞的演示,在那個透明而空靈的巫術年代,應該有一頭野牦牛漫步在高原之野,它是大地和生靈的象征,是一個主宰著草原和農田的神。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兇猛地沖向了海底沙礫沈澱而成的高大石壁,碩大的頭顱頓時迸裂,鮮血嘩嘩流淌。石壁轟然崩塌了,沙石礫塊瞬間掩埋了那個胸腹大起大伏的黑色雄健的軀體。多少世紀過去了,跋涉者發現了它,迷醉於歷史的思想者掘起了它,喟然一聲驚嘆:“哦,化石。”
這樣的化石出現在那些被稱做荒原的地方,在喜馬拉雅山脈,在唐古拉高野,在柴達木盆地,在一切有人類痕跡的荒曠之地。牦牛,不管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都是人類的伴生物,都是遙遠的巫術年代留給今天的圖騰。在牛圖騰的關照之下,荒原上,原初意識林支撐起了殘缺不全的人類理性大廈。在它的四周,草潮無際,悲愴蒼茫,被戰刀刈折了的最後一顆人頭又被馬蹄揚起的風塵卷走了,恐怖啊!倏然之間,掠過那個偉大的地理發現時代。古人猿的那一泡滂沱大尿,一眨眼功夫,便被文明人命名成了青海湖。
在那個早晨,在那次血淋淋的分娩中,野牦牛的妻子,那個光艷照人的鹿目女,用白色絮棉的長袖輕拂出了青藏高原的黎明,人類和新生代第四紀和蛋清一樣凝固的世紀初一起從迷霧中淡出。而孿生的黃昏和黃風,以不可遏制的情態氣勢,將鹿目女淩空托起。這是一次只為了和太陽擁抱的升高,這樣的升高讓鹿目女看清了青藏高原——大地溫床的模樣。終於可以繁衍了,鹿目女,在雄性的懷抱裏,在一切雄性的懷抱裏,蕩笑出一個個永恒的瞬間,繼而喘息,一氣呵成,喜馬拉雅高賦,珠穆朗瑪文章。
誕生了,又一次誕生了,青藏高原那崛起的屋脊和人群。他們是野牦牛的兒女,是陽光照耀和河水滋潤的生命。憂傷的太陽神熱望著她們的兄弟姐妹,在臉頰上塗抹著世界屋脊的印記,紫暈深深。
走向老時代的末尾,走向新時代的開端,人心全是信息城。荒原之上,鹿目女的眼睛就像一對小太陽,以顫動彎曲的波光,掃視著信息城帶來的變化,就像一只白唇鹿望著叉叉獵槍、黑洞洞的槍管。
又是一次真正的創世——用一個個彩色的實體填補著一個個無色的空間:高樓大廈、飛機電話、資源優勢、吸引投資、高精技術、國際競爭、貿易大戰、反對壟斷、工業社會、商業繁榮、電子家庭、全球意識、開發西部、環境保護、財富夢想、反恐聯盟、選擇繆斯、迎接挑戰,古絲綢之路變成了美女鋼鐵之路,唐蕃古道早已是衛星輻射之道。兩大都市——拉薩和西寧正在成為鋼筋水泥統治下的中國西陲大都市,連昆侖山腳下的格爾木,連藏北高原上的那曲,以及藏東的昌都和藏南的日喀則,都已經穿起了城市文明的外衣,盡管古銅色的裸體上依然散發著原始陽光照射下的草原氣息。人們用難以名狀的驚訝、竊喜、懷疑和害怕,跳進沐浴節的暖流裏,搏擊著被曙色染紅的陌生浪花,不由自主地走向了黎明後的嬗變。
這樣的嬗變是心理的也是人格的,是傳統的集體貧賤主義到現代的個人富裕主義的轉換,是邊疆政策中“只有封閉和落後才會平安”到“只有開放和進步才會穩定”的轉換。過去那種只要“不出亂子”(這在西部歷來是上一級領導對下一級領導首要的也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好領導的看法,那種只要不繁榮、不發達就不會出亂子的看法,現在是斷斷乎行不通了。因為事實早已經證明,越是不發展經濟的地方越容易出亂子。而發展經濟的意義恰恰就在於使生活從單一而貧乏的政治內容走向多元而豐富的物質追求,就在於隨著物質追求的有可能實現和生活水準的有可能提高,使人們更有興趣關註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過去是窮則思變,不是往好處變,而是往亂處也就是往更壞處變,雖說“不出亂子”是唯一的強調,但在老百姓的潛意識裏,期待往往是相反的,因為如果不出點亂子,他們乏味的生活該如何打發呢?這就是近代中國所有的政治運動在邊遠地區往往比中心地帶鬧得更兇猛、更殘忍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內地和邊疆在經濟生活上過於強烈的反差,往往會使邊疆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而失衡的心理往往又是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基礎。與窮則思變相對的,是富則思定,只要有了財富的積累和財富的有希望積累,只要有了對私有財產的無盡渴求和守住財產的沖動,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出亂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政策千萬不要變。”這樣一來,人們的視野驟然開闊而目的卻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不出亂子”就不僅僅是一種施政綱領,更是老百姓的自覺要求。經濟意義上的開發西部,獲得的結果卻遠遠超出了發展經濟的範疇。尤其是當今世界,當反對恐怖主義和維護國家統一已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裂而日益成為所有正義國家、正派政府的共同行動的時候,我們對新一輪的創世活動就不能不重新認識並給於一定的評價了。
二
然而,我們的準備畢竟不足,對一些人來說,姍姍來遲、緩緩搖擺的嬗變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有著難以接受的迅速和劇烈。兩種觀點和兩種感情針鋒相對:難道青藏高原的原始古樸就要消失在開發建設的五光十色中?難道虛靜的原野、寂曠的山脈、純潔的聖地就要消失在泛濫的物欲、世俗的潮流、嘈雜的市聲裏?一個理性的民族,必須把保護自己和發展自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的特色也就一定不能有效地實現發展自己的目標,誰也沒有權利借口開發建設而讓原有的青藏特色消失殆盡。回答這樣的詰問是艱難的,因為民風的本色、宗教的傳統和自然的高曠,永遠是世界註目於青藏高原的三個巨大理由。於是繞開正面回答,以詰問對付詰問的方式便出現在我們的報章雜志和電視節目裏:難道越古老越神秘越原始越傳統就越有價值?難道因了我們的欣賞,牧民就應該永遠去住四面透風的帳房,去過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而拒絕搬進定居點的雕房或高樓大廈?難道為了滿足外界的好奇,就必須讓青藏本土的居民永遠都是鉆進羊皮筏子渡河,背著木桶運水,趕著牦牛去五百裏以外換鹽易糧?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任何形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以犧牲本民族的固有習俗為抵償的,誰也沒有權利借口保護青藏特色而讓民眾永遠生活在顫動的溫飽線之下。人類理性的體現只應該是走向現代而決不應該是回歸原始。回答這樣的詰問同樣也是艱難的,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類理性法庭,並沒有公認的審判一切非理性言行的客觀準則。我們的出發點充滿了主體精神的膨脹和武斷,我們給自己的言說披上了“歷史主義+蒙昧主義”和“理想主義+功利主義”的外衣,使它們在受到時間的審判之前,始終都有一種合法的自然也是合乎邏輯的表現形式。然而,言辭的暗淡並不妨礙心靈的燦爛。我們假設理性法庭是存在的,假設它已經給我們至少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切都必須在理性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出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否則就將是一種永遠都面臨懲罰的存在。
似乎是恍然大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看到了產生於美國的西部電影,突然意識到,中國也有自己的西部,中國的西部不也是荒原連片、馬牛成群的嗎?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就不能有自己的西部電影呢?報紙和電視開始大肆鼓吹,關於西部電影以及西部文學的話題儼然成了主流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結果是,真正的西部電影倒並沒有拍出幾部,電影的主角西部牛仔卻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其基本特征便是藍色帆布對人體的包裝——硬邦邦的牛仔服裝尤其是牛仔褲突如其來地時尚化、流行化了。可以確切地說,牛仔褲在中國的流行最早的發端便是西部而不是較為發達、較為開放的東部沿海。西部也因此最早有了對牛仔褲的可笑可嘆的反動:一個大學二年級的男性班主任居然向全班宣布:“我看穿牛仔褲的統統都是流氓。”一個官員居然提議:“公安局要負起責任來,借這次嚴打,把那些穿牛仔褲的流氓好好管一管。”這就是先鋒的代價,是讓我們可以咀嚼一番的歷史風波的一塵一煙。
1983年5月,在雄黃萬裏的柴達木,在石油基地的冷湖鎮的那條清靜幽冷的街道上,在白天觸眼即是的牛仔褲消失以後,我註望無涯古漠那遼遠的地平線,突然想到,產生於美國西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牛仔褲,在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淋、更新換代之後,驀然出現在中國西部的遠荒大漠裏,出現在以天玄地黃為背景自卑地蠕動生存著的人群裏,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是有幸還是不幸?但不管怎麽說,這種縱越歷史長河、橫跨萬裏大山的聯系,讓我們的空間意識不由得博大而超然起來,思想也因之無邊無際、無古無今了。
牛仔褲是文化之一種,牛仔褲的被接受和被欣賞無疑是文化輸入的結果。它曾經無形中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情趣,引起了西部人關於美醜觀的雖然短暫卻異常強烈的沖突。而這種文化心理的變化和沖撞又無時不在體現新觀念的萌動和舊意識的動搖,一貫不敢正視人體線條美的東方禮教即使在荒遠的中國西部也會神經質地慌悚不安起來。
輻射——文化向心理的多側面、多角度的進攻,已經征服和正在征服著不同層次的西部人。一個簡單的道理直到幾年之後才豁然明朗:不是由於牛仔褲造就了流氓,而是即使是流氓,即使是那些在人性崩潰的邊緣苦苦掙紮的人痞,也殘存著一些對美、對時尚、對牛仔褲的恭敬。如果現在還有人公開站出來,指責只要是穿了牛仔褲的人便會圖謀不軌,便屬於流氓一類,連真正的流氓也要驚楞起面孔大惑不解了。
遺憾的是,直到現在,即使牛仔服裝已經普及得幾乎成了一切階層的便裝或工作服,它依然沒有在中國西部培養出地道的美國式牛仔;或者說,在中國西部,真正的牛仔都是不穿牛仔服裝的,他們依然穿著寬松的皮袍,露著一只臂膀,騎在馬上,晨出暮歸。他們是牛羊的主人,是牧人,他們至今過著單調而艱辛的日子,從來不知道牛仔是什麽,更不知道在內地有些人的眼裏,他們便是本國西部牛仔的樣板。
這就是文化輸入的錯位,是傳統和時尚的距離。它說明發展新生活並不意味著消滅舊秩序,現代文明和原始古樸並不是一對互相見不得的冤家,我們面對的也並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在生活的潮流裏,完全可以做到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關鍵是認同,是願望是否已經主宰你的行動,是信息的接受和傳播是否已經形成了某一局部、某一區域或某一人群的“國民心理”。在這裏,最可怕的,應該是把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說成是忠於傳統、尊重習慣,又把真正的忠於傳統、尊重習慣說成是愚昧無知、冥頑不靈。也就是說你打算用什麽樣的“國民心理”來對待青藏高原的“國民心理”,因為國民心理永遠是衡量先進與落後的第一尺度。
三
酒場,在晚春的飛雪中飄來逸去,像一葉熱烘烘的輕舟。拋遠了人生的裝腔作勢,忘卻了痛苦的聲嘶力竭;做作的張狂,矯情的掩飾,唯我獨尊的二郎腿悠悠翹起,尖頭皮鞋上閃爍一團航標似的熒光;失意者爽朗的笑聲,得意者莫名的嘆息。歇斯底裏和葡萄美酒的交媾,眨眼間分娩出一個強健的兒子來,那便是瞬間超脫。在這種場合,你可以覓到各種身份的人:整天於書齋獨對寂寞面壁懸想的學者,來自草原深處那些科研單位和保密工廠的感傷的小布爾喬亞,已經由粗獷和豪放轉向細膩和沈默的石油工人,從課堂中走來的帶著浮躁不安的時代色彩的研究生,躋身財富世界的稱職或不稱職的企業家,整日給七八歲的孫子傳播牢騷情緒的離休老幹部,還有作家、商人、官吏以及連自己也說不清整天在幹什麽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對酒場的熱衷並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只是為了熱鬧一番,為了證實自己在人群中的存在。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在枯燥寂寞地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何不向幾個熟識的人談談自己的苦惱呢,何不來感受一下別人對自己的關心、羨慕或者怨怒呢。而產生這種想法的前提便是那種由經濟發展、激烈競爭和心靈隔膜帶來的人的孤獨感,它讓酒場上的瞬間超脫充滿了對傳統的平靜生活的留戀和競爭疲憊後的惆悵。“誰說寂寞出成果?胡說八道。”“我說的。我還說過,明哲之士不在人群裏謀求虛榮,而是設法避開大千世界尋找孤獨。”“我想起來了,你是在一篇文章裏說的,不過你做不到,你也不是什麽明哲之士,你是最不能孤獨的,坐在書齋裏,整天想著怎麽撈錢,結果是學問沒做成,錢也沒撈上。”“你怎麽知道我學問沒做成?我的學問就是:如何面對失敗。”我對這樣的對話很感興趣,它發生在兩個知識分子之間,讓人多少能夠猜測到一點他們內心的尷尬。
也是在酒場上,A君醉了。A君是“第三者浪潮”中一朵燦煜的浪花,既有楔入行為,又有做烏龜的境遇,可悲也可喜。整個過程中,他都在不斷強化自己的個性,卻又無從體現男子漢的風格,今天在這個女人面前保證,明天在那個女人面前發誓,男人的精神氣質在這種無休止的發誓和保證中日益地無光無亮了。他迅速地失戀,妻子和情婦(不止一個)都開始嫌棄他,那指責他的話幾乎是商量好了的:“沒出息。”於是他也成了一個孤獨者,孤芳自賞,孤影自憐,孤寂無告。作為朋友,我曾經指責過他。他說:“你別假正經了,大多數人還不是跟我一樣。我只不過是暴露了,而他們卻善於偽裝和包藏。要知道,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動力,我們西部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這裏的人不敢大膽公開地喜新厭舊,或者說缺少腳踩兩只船的藝術。”
道德的犧牲果真能夠換來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這是值得商榷的。期望不等於現實,他的痛苦盡管可以看作是文明發展和經濟繁榮的伴生物,但直接的原因仍然是沒有一個和一己之觀念同步發展的環境,心靈和肉體還不能從生存的困擾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卻又要強迫自己放蕩不羈,我行我素,怎麽能夠心情舒暢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對於我們,對於西部的生活,永遠都只是一個寓言。
酒已過半,殘湯和剩菜炫耀著自己被人吃掉的榮光。A君拉我來到長沙發的一角,主動“交代”了他跟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姑娘交往的全過程。那天,他在電影院門前躊躇,想看一場電影又拿不定主意。一個姑娘突然橫擋在他面前說:“想看電影嗎?”他搖頭。姑娘又說:“那……陪我吃頓飯怎麽樣?”他去了。飯後,在她的單身宿舍裏,在她那掛滿了小布人、小動物的床上,他明白了這個既有固定職業又不缺錢花的姑娘肉體和心靈的潮動:由封閉到開放的一種畸形爆發——性機能亢進。她以為只有放縱自己才算對得起人生,才算是一個有現代味兒的女性。“她是幹什麽工作的?叫什麽?”我問A君。A君說:“不知道。”又說:“這方面你不懂,你得向我請教。人的生存依賴於人的群體性,過去,男女是以了解和感情為聯系紐帶的;現在,人追求瞬間溫存,追求一夜情,追求那種不需要感情交流和心靈碰撞的純粹的性交往。也就是說,我們都認為,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前提下,肉體的融合才會是健康的、理智的和幸福的。”我挖苦地說:“既然這樣,你們怎麽又分手了呢?”他說:“那是因為她要求我一個星期不要回家,一個星期都待在她那裏,這怎麽可能呢?太霸道了。”
我說:“那麽以後呢?以後你是不是還想繼續你的追求?”他說:“我不追求這個追求什麽?想出國沒錢也沒門路,想當官沒本事也沒後臺,想去基層豁命幹他幾年,再一步一步爬上來,老婆又不讓走。那好,那咱就坐下來搞點學問吧,可人家在發展航天技術,在折騰商品經濟,在辦公司搞企業進軍世界五百強,我只能搗鼓幾篇研究漢藏史的文章,有什麽意思呢?沒勁,真沒勁,現代社會是不需要了解歷史對今天的意義和作用的。你知道,上大學時,我寫過一篇《唐番古道流變考》,因為想發表在校刊上,還去校刊編輯的家裏幫他打煤磚,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可笑。有一段時間,我又想搞哲學,想從哲學的角度詮釋藏傳佛教,結果我發現,佛理是清高的,它提倡一心觀照緣起性空的諦理,不為虛妄的外界所迷惑,提倡‘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功夫。而對一個沒有慧根的俗人來說,一旦明白了藏傳佛教的哲學含義,你就什麽心思也沒有了,你就會感到,面對一切你只能有一種態度,那就是無所適從。”
四
有人說,哲學就是尋找家園,而且是帶著鄉愁尋找家園。家園是什麽?一個人造宇宙,一處心靈歸宿,一種精神寄托。在這個一切都還不能以好壞論處的年代裏,在這片滯重的高原厚土上,尋找家園時的無所適從顯然要比拘泥成法、固守卑陋更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無所適從的迷茫中,那些認識到了命運的殘酷而去向殘酷挑戰的人,才顯得多愁善感、思慮重重。
正是春天,我來到了位於塔裏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交界處的茫崖石棉礦。一連幾天,都是荒風暴起,粉塵彌漫,一片混沌景象。就在這種天地未開的景象中,我和石棉礦的副礦長張居安進行著一種心靈感應式的接觸。我發現他有自己獨特的笑聲,尖細得有些滑稽,像是自我解嘲,又像是傲觀人世的豁達。他還會怪模怪樣地聳肩,寓意覆雜:自鳴得意、無可奈何、悲觀傷懷、逢場作戲,好像什麽都在其中了。但不管我怎樣感覺他,他都是一個典型的西部企業家,為人講信用,處世重義氣,自信自負,又具有落荒人的狡黠和幽默。還有就是,和內地企業家的油頭粉面、西裝革履不同,他留著一頭藝術家一樣的長發,緊裹著一件米色風衣,一副隨時都在行動,從來不知道養尊處優的樣子。
他說:“我是浙江寧波人,上海建材學校畢業,留校工作了一年,月工資只有三十五元一角,除了自己吃用和贍養家中老人,還想買書,想抽煙,想看電影,想逛蘇杭,還想穿好吃好玩好。窮,沒錢,開始是自輕自賤,後來就想擺脫,擺脫那種打著赤腳想天堂的境況。這樣,在1966年當有人動員我支援大西北時,我說,你不用費口舌,我去就是了。來石棉礦的頭幾年,我當司機,一月一百零六元的工資,高興得很哪,訂了一份報紙,買了許多書。別人奇怪,這個跑車的,看書竟比睡覺還過癮。……1983年,我當了副礦長,名利思想雪淡,也無所謂身份感。但我還是希望這個礦好起來。我讀了許多書,包括馬列主義的,雖然沒有深鉆,但作為某種場合的辯論需要還是夠用的。我是個有毛病的爭議人物,但這並不影響我開展工作。在礦上我有強大的實力,所有部門都會被我指揮得團團轉。我有威望,關鍵時刻能和工人一起沖上去,待人以誠,不說謊話,對工人的要求從不以‘研究研究’來搪塞,要辦就辦,不辦,一二三,說明情由。我精通業務,還有一套隨時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本事。在我周圍,有幾個人起著智囊團的作用,哪些問題該找哪些人商量,我一清二楚。老實說,論我的能力,當副礦長,是輕而易舉的。對錢,我也有考慮。錢對人有好處,我個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吃虧就吃在沒錢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